光阴似箭,岁月如梭,一转眼,已经到了2021年年底,也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。据传,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,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。冬至又称“冬节”、“贺冬”,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、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,与夏至相对。如今,人们在冬至当天都要吃饺子,年复一年传承。不少人较为疑惑,为何冬至要吃饺子呢?有什么典故吗?是的,冬至吃饺子不仅仅是一种习俗,而且也是为了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!
关于“冬至吃饺子”的故事:
据说冬至吃饺子这种习俗,是因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
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,他着《伤寒杂病论》,集医家之大成,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。张仲景有名言:“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;不能为良相,亦当为良医。”
东汉时,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,访病施药,大堂行医。后毅然辞官回乡,为乡邻治病。其返乡之时,正是冬季。张仲景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“娇耳”医治冻疮。
张仲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“娇耳”,一大碗肉汤。
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
后人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
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。
大年初一,人们庆祝新年,也庆祝烂耳康复,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,并在初一早上吃。
原来冬至吃饺子,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。至今南阳仍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,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、上海的锅贴饺、扬州的蟹黄蒸饺、山东的高汤小饺、东北的老边饺子、四川的钟水饺等,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。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,用数十种形状、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。
饺子馅的美好寓意:
酸菜馅:“酸”代表“算”,钱多到要算上一个晚上该是多有钱呢?表达了对选择的祝福,我们常讲“选择大于努力”,愿亲戚朋友都能有个好的选择,选择好。
大枣馅:“枣”代表“招”,意为招财进宝,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,招气十足。
芹菜馅:“芹”代表“勤”,意为勤密源源不断,谓之勤财,是对远远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,对勤劳、务实的祝福。
韭菜馅:韭”代表“久”,意为对天长地久的祈福,但愿人长久,健康、和睦、快乐、幸福。
白菜馅:“白”代表“百”,意为对百样之财的祈福,亦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。
野菜馅:“野”即野外,意为绿色、健康的意外之财。
蔬菜馅:“蔬菜”即为素馅、菜馅,有接财纳福之意,谓之财神到了。
甜馅:“甜”代表“添”,有增加、增添之意,更与天才谐音,有添财的祝福意味。
香菇馅:“菇”代表“鼓”,有饱鼓之意,表达了长辈对晚辈一种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,现代的意义更加深刻,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,代指股票大盘势。
油菜馅:“油”代表“有”,意为祝福你有财,更祝你有才。
虽说现在“祛寒娇耳汤”很少有人吃了,但经过岁月的冲刷,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。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,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,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!冬至,一个全新的开始,代表着好运和希望。冬至冬至、幸福必至!